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五行掌與六基手

曩昔學練通臂拳時,師門傳下六種基本手法摔、拍、穿、劈、鑽與圈,謂之「六基手」,教材內容取材自張敦熙師叔祖所著「通臂拳簡介」一文。俟後偶閱其他通臂拳文章以資參酌時,卻發現這些文章無論源流為何師承為何,敍其基本手法皆稱「五行掌」摔、拍、穿、劈、鑽,與吾所習者還少一手法。吾曾以為中國大陸久經戰亂與文革人禍,所遺留拳法應有殘缺,完整拳技保留於台灣,或許才獨缺那一「圈」手。

續觀各派名稱百花撩亂,除「通臂」外,尚有「五行通臂」、「太極五行通臂」、「五猴通臂」......等,名雖紛呈,但皆有「五」字,始悟斯法取之傳統哲理,以太極、五行學說貫串拳理,而以五掌暗示五行,擇其以寡御眾,以少制多之妙理。因此拳論有:「左臂橫手屬於金,由內向外直擊手屬於木,圓活手屬於水,由上而下直劈手屬於火,土寓於四行,動靜手分之也。」亦有「以摔掌代金、拍掌代木、穿掌代水、劈掌代火、鑽掌代土」之說。

以五行搬套五掌雖然稚幼,內容頗多矛盾,然中國武術以五行學說溝通拳理卻是有志一同。如太極拳以進、退、顧、盼、定定五行;形意拳以劈拳對金、橫拳對木、鑽拳對水、炮拳對火、崩拳對土;縱鶴拳則直接將其基本手法呼為五行肢手,謂「金形手成圓、木形手要尖、水形手起浪、火形手帶風、土形手追殺」。

於是吾又心生疑惑?既以五行為依歸,以五為常數,又何故增添一手,使之成六基手,而不符五行之數?俗語:「一元、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方」,既有六手法卻不名「六合手」,而名「六基手」?複查有「六合通臂拳」者,雖取名六合,然亦以五行掌為基手,而無第六基手。

再回頭看張敦熙師叔祖「通臂拳簡介」一文只談技術未論及陰陽五行,由此概知通臂拳原本只有招式技法,並沒有五行學說,猜想以五掌帶入五行為後期屬理論圓融期,早期草創之初沒想那麼多。至此吾肯定六基手乃張敦熙師叔祖獨創無疑,張師叔祖前必無以六基手為基手者。吾以為五掌皆內含有圈,似無將圈手另外獨立成第六基手之必要。

如將圈手獨立出來,學者不查豈不認為只有圈手有圈?且圈手前半為劃圈,後半為引手,難以分類為圈或摔,如此既是圈又是摔,一半圈一半摔,成了半調子,分不清主次也看不出重要性。反觀中國大陸某通臂拳支派將圈手稱為圈引手,足證圈手乃是引手之變化形。

圈取其圓活旨趣,不唯手上有圈、身上、腳上也該有圈,此合乎前述「土寓於四行」、「圓活手屬於水」,但勉強套合又難以分類歸於土或水,此又是傳統五行理論破綻百出之例證。


中華民國 1061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