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學練通臂拳已數載矣,以為功夫重基功,心態重實際。更秉持既學藝必試技的精神,時常找師兄弟試手,以找出缺失及不足之處。然每每於比武較技中落敗,苦於思索失敗之原因而不可得,直到筆者看了一部電影—《燃燒鬥魂(The Fighter)》才從中悟出許多道理。
劇中馬克.華伯格飾演的男主角米奇.華德(Micky
Ward)在酒吧裡想追求艾美.亞當斯飾演的女主角夏琳.弗萊明(Charlene
Fleming)。米奇說他要用頭身頭身(head
body)來贏得比賽。夏琳問他:「什麼是頭身頭身?」米奇說:「我要先打他的頭,他就要抬手護頭,身體有破綻,我就打他的身體,他用手往下擋,我再打頭,手再擋回來,我繼續打身體,不懂拳擊的人覺得擊中頭部傷害較大,其實攻擊身體造成的傷害更多。」
看到這裡筆者就明白一直打輸的原因及通臂拳串珠的意義和用法了。原來會輸是因為我的戰術太僵硬死板了,以為按圖施工保證成功,卻忽略了對方又不是傻子豈會站著不動讓我打?因此要克敵制勝就必須要有戰術,特別是佯攻引誘的假動作和偵察、快慢緩急的攻防節奏及進退靈活捉摸不定的步法。
正所謂“太極十年不出門,通臂一年打死人”,即便能練出把人打死的勁,卻用不出來,不過是挨打的架子。傳統武術的訓練重視“練勁不練招”,是以在練習時出手招招都是實招,招招都運足十成功力。以練習的角度來看這是正確的,可是以實戰的角度來看,缺乏靈活的戰術,甚至連戰術都沒有,只知每一招都用盡全力,其實和沒練過武術的莽漢無異。
雖說同門較技忌身材,比武雙方都互相了解彼此的招式及技巧,輸贏的關鍵除了功力就在體型身材了,但戰術優劣也能左右比試的結果,因此米奇才提出要以head
body的組合拳來贏得比賽。但這跟通臂拳有什麼關係呢?有的,因為通臂拳也有組合拳。
很多人以為只有傳統武術才有套路,其實拳擊也有套路,拳擊的套路就是組合拳,而通臂拳的套路就叫串珠,顧名思義串珠就是把招式比喻成珍珠,把珍珠串成一串就叫串珠了。
拳擊和通臂拳的組合拳(串珠)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色,那就是沒有固定的路數,而且組合拳(串珠)的招數很短,約在三、五招之間,因此靈活巧變,針對性強,不像大多數拳種有套路冗長,缺乏針對性之弊。
許多通臂拳的串珠都可以用head
body的觀念來理解。串珠實際應用的過程應是重疊反覆且沒有固定順序的。串珠常見上下交互出手,指上打下指下打上、劈而後挑挑而後劈。三合炮、五門炮就是標準的head
body,頭身頭身不斷地變換擊打的部位,使對方防不勝防,顧此失彼,最終露出破綻,為我方的進攻創造有利的條件。
所以三合炮並不是傻傻的連發三招,而不管對方是否確實被我的引手所引誘,就接著出拍掌。拍掌也不管對方是否確實抬手護頭而露出身體的破綻,便盲目地出中拳攻擊身體。
須知套路只起一個示範作用,既是示範自然十分精簡,學者須明白套路在實戰時是要按照實際情況分解拆開來的,是要更替順序的,而不是依樣畫葫蘆就能成功的。
因此合乎實戰的三合炮應該是先以引手不斷地刺探對方、引誘對方,間雜以拍掌、中拳攻擊頭身,擾亂對方的節奏和思緒,使其疲於防守。最後在摸清對方的底細後才出中拳給予致命的一擊。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一個通臂拳手在對敵時會有什麼樣的攻防戰術。他不像詠春拳手一樣一上來就是一陣綿密的連續快打,企圖以此打開大門,也不像太極拳手一樣被動的等待對方出手後才以肢體接觸謀求出路,通臂拳手就像拳擊手一樣擅長在中距離以虛招誘敵,耐心地尋找、製造破綻,等到對方露出破綻便立即以雷霆萬鈞之勢連發凌厲攻擊將對方打倒。
不惟套路(串珠),許多通臂的單招亦可看出和拳擊不謀而合。或許也可說天下把式是一家,再怎麼變就那幾下。
拳擊可說是所有的立技格鬥中不考慮踢技、摔技中最精妙的武術。拳擊只有三招:直拳(分前手直拳又稱刺拳和後手直拳)、勾拳(分水平勾拳和垂直勾拳,水平即是左右勾拳,垂直為上下勾拳)、擺拳(介於直拳和勾拳之間的螺旋拳)。只三招就能打遍天下,可知拳擊的利害,因此拳擊又被稱作最考驗智慧的運動。
用拳擊的拳理來解釋通臂拳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通臂拳的樣貌。拳擊與通臂拳共同的特色在於兩者都強調單式操練的重要,將招式練至精熟,而後熟能生巧。招式貴精不貴多,所謂大道至簡,大巧不工。拳擊有三招,通臂有五掌。五掌:摔、拍、穿、劈、鑽。簡言之,以掌背摔打謂之摔,以掌心拍打謂之拍,以指尖前穿謂之穿,以掌根下劈謂之劈,握尖拳打點謂之鑽。練習時不求變化巧妙,只求練至自然而然,不求引氣練勁,而求練至豁然貫通。達到不變自變,不明自明,最後變化自如,神而明之的境界。
舉例來說,拳擊的前手直拳是拳擊相當常用的技巧,用於引誘、刺探,又有擾亂節奏、遮蔽視線的功能,故前手直拳又稱刺拳。
其實說穿了拳擊的刺拳就是通臂拳的引手,無論是從功用或是從外形來看。兩者皆是利用手臂伸縮彈抖之力向前擊打。不相信的話只要試著把引手打橫翻轉90度,原本拳心朝上改為拳心朝左(或朝右),就變成刺拳了。所不同者只在於刺拳擊打的部位是拳峰的位置,而引手擊打的部位是拳背。引者引誘也,拳擊刺拳的功用和通臂拳先用引手亂其神的描述是一致的,所以才會有人把摔掌(引手)稱之為迷魂掌。
明白了這點就看穿了武術技擊的核心,其他諸如內功、外功、步法、鐵布衫法……皆可作如是觀。人就兩隻手兩隻腳,能變的花樣就那幾種,你能想到的別人也想的到,也不會因為人種、膚色不同,功夫就有高下深淺之分。以為中國武術博大精深,視外國武術不過雕蟲小技、蠻力硬幹之心態實不可取。
後手直拳在拳擊裡是當作最後決勝負的武器,此拳等同於傳統武術中的拗步直拳,就外形來看可說和陳氏太極拳的演手肱拳幾無二致。在通臂拳則相等於後手中拳,故鑽拳(中拳)又名追魂掌,相同的觀念在縱鶴拳叫作追殺。
又如貫耳捶,其用法即為拳擊之水平(左右)勾拳。有人以為貫耳捶為兩手同出,以兩掌合拍敵人兩耳,使其左右耳膜破裂,故貫耳捶又名雙風貫耳。筆者雖不否認有此種運用,但以為雙手同出在實戰上卻為大忌,雙手同出既缺少變化,亦無法同時兼顧攻防。故應以一手勾拳(單風貫耳),另手防護為常規,雙手同出為特例。所謂練雙用單,練雙手求整勁,練單手求應用。
如此說來上鑽手即是拳擊之上勾拳了。當然一家有一家之法,手型上的些許差異不過枝微末節,並不影響整體結構。意欲打點,拳訣可捏通臂猿猴訣(尖拳),單純勾拳則捏鹿耳獼猴訣(平拳)。
再來是拳擊的擺拳。有些人以為拳擊是一拳換一拳,是依靠蠻力的笨架,傳統武術才懂借力使力,化打同時的技巧。其實這是錯的,拳擊也懂借力使力,在敵我雙拳交纏之時,擺拳即是借手臂碰觸之機,借敵之力,彈開對方的手同時加速自己的手,達到化打同時的目的。
至於反臂拳,在拳擊裡是被禁用的招式,禁用的原因是為了保護選手。許多人都誤會規則是一種限制,其實規則對選手而言是一種保護。護具、拳套是用來保護弱者的,也是用來限制強者的。
有些人看到傳統武術戴上拳套和外國武術比賽輸了,便強烈質疑比賽的公正性,以為戴上拳套便使不出傳統武術的招式,顯不出傳統武術的威力,若脫下拳套再比一次當會輕鬆獲勝云云。
其實戴不戴拳套並不會改變比賽的結果,脫下拳套反而使強者更强,弱者更弱。比賽的勝負取決於交戰雙方的體型、技術、戰術、經驗和心理素質,若以為脫下拳套後單憑手型上的變化,改拳為掌、改拳為指,便可以翻轉勝負,實在是想法太過於單純了。
再論身法與步法。通臂拳四大閃:狗閃、鷹翻、貓撲、兔滾,無論如何閃,都是以閃展騰挪的技巧避開對方的攻勢,拉開敵我間的距離,而不與對方作貼身糾纏,此點與拳擊相同。太極拳強調沾連黏隨,則類同柔道,屬於貼身纏鬥類的武術。至於拳擊的閃步則等同通臂拳的閃戰步,滑步相當於通臂拳的逼步。
中華民國104年2月5日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