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的時間裡就和七八位師兄姊摸過手,其中有高手,也有低手;有勝多負少,也有負多勝少,大家都是抱持友誼切磋的心態來推手,鮮少看到過激的場面。推手方式和常見不同,乃是足踩平行步、雙手掤按、不許履、不許抓、不可前俯後仰、不可插腋下。不知此法是否為林老師發明?如是,則可謂太極拳界之一大創見。茲將林老師所言何以採平行步推手之高論記述如下:
一、足踩平行步:
不踩常見之前弓後箭步,而改用左右開之平行步的原因是:若踩弓箭步與人推手,如敵進便會以身後退、坐後足化開來勁,此乃直進直退,練不到太極開胯轉腰化勁之法;若以平行步站定,則對方攻來之勁,我無法退避之,自然會強迫自己放鬆,將重心鬆落至腳底,以化開來勁。
二、雙方腳尖相距一步長:
且雙方須站的極近,具體來說則是雙方腳尖相距一步長,或六十公分。如此則能令對方攻來之勁,不因距離拉長而消減,我則退無可退、避無可避,不鬆則無以化之,頂抗則壞之越速,非得完全鬆至腳底,否則無法化開。
三、不可用手托化:
若對方攻來,我不可用手托住對方攻來之手,意圖化解。這樣反而容易心氣上升、重心上浮,更易於對方借力使力。所以對方一攻來,我則須把雙手放掉,純用身化,將來勁導入地下,不可有動手的想法,所謂“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是也。
四、不可前俯後仰:
前俯後仰皆是病,不符太極拳立身中正的拳理。若我進,則不能進至上身往前俯,以致失去重心;若敵進而我化時,亦不可上身後仰,向後折腰,使心氣上浮,腳下失根。應沉住重心,左右化開。總的來說前俯後仰不得超過三十度。
五、不可頂抗:
對方勁一過來,不可硬頂、硬抗,或是為了化開,致使身形歪七扭八,醜態百出。如果化不掉,被打出進就出去了,不要為了爭面子、爭勝負,而死撐活撐就是硬頂不退。不願放開身上的力氣就永遠得不到鬆,就算再推個十年二十年,永遠都不會進步;反之,如果願意放鬆不頂抗,現在或許百戰百敗,過了幾年,也許勝負各半,再過幾年,雖然不敢說可以百戰百勝,但至少不會再敗了。
六、手可不伸出去搭對方:
三、不可用手托化:
若對方攻來,我不可用手托住對方攻來之手,意圖化解。這樣反而容易心氣上升、重心上浮,更易於對方借力使力。所以對方一攻來,我則須把雙手放掉,純用身化,將來勁導入地下,不可有動手的想法,所謂“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是也。
四、不可前俯後仰:
前俯後仰皆是病,不符太極拳立身中正的拳理。若我進,則不能進至上身往前俯,以致失去重心;若敵進而我化時,亦不可上身後仰,向後折腰,使心氣上浮,腳下失根。應沉住重心,左右化開。總的來說前俯後仰不得超過三十度。
五、不可頂抗:
對方勁一過來,不可硬頂、硬抗,或是為了化開,致使身形歪七扭八,醜態百出。如果化不掉,被打出進就出去了,不要為了爭面子、爭勝負,而死撐活撐就是硬頂不退。不願放開身上的力氣就永遠得不到鬆,就算再推個十年二十年,永遠都不會進步;反之,如果願意放鬆不頂抗,現在或許百戰百敗,過了幾年,也許勝負各半,再過幾年,雖然不敢說可以百戰百勝,但至少不會再敗了。
六、手可不伸出去搭對方:
若對方手推進來,我不要伸手去擋去化,讓他進來貼身無妨,若對方不推進來,我也不要伸手去搭住他的手或身;我應該讓對方主動過來貼住我的身體,對方手伸過來搭我的身,內氣運行距離長,容易疲累;我則雙手垂於身旁,以逸待勞,只要對方內氣衰竭,勁意中斷,我便可聽住對方,還勁於彼,反敗為勝。
林老師的高論,對於我們這些練陳太的學子來說,分外覺得新鮮,令人耳目一新。有些理論是第一次聽聞,有些則是別有見解。其中立論高妙精微之處,言人所未言,及人所未及之境界,令我心神嚮往之,從此一掃長久以來對楊太的偏見。此行果然收獲良多,除增廣見聞,還吸收了他人之長,彌補自己之短,真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
半天的活動裡結合理論與實作,讓我對林老師大力推行的平行步推手法,有了些許心得及反思,現整理如下,以求證同好:
林老師的高論,對於我們這些練陳太的學子來說,分外覺得新鮮,令人耳目一新。有些理論是第一次聽聞,有些則是別有見解。其中立論高妙精微之處,言人所未言,及人所未及之境界,令我心神嚮往之,從此一掃長久以來對楊太的偏見。此行果然收獲良多,除增廣見聞,還吸收了他人之長,彌補自己之短,真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
半天的活動裡結合理論與實作,讓我對林老師大力推行的平行步推手法,有了些許心得及反思,現整理如下,以求證同好:
一、沒有一種推手是完備的,各種推手法皆應練習:
凡事有利有弊,有優點,就不可避免的會有缺點;有方法,就有破解法;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方法,更不可能單靠一套方法就可以走遍天下的。推手亦同,平行步推手只是推手方法的一種,既不能包含其他推手方法,也不能取代其他推手方法。
是故平行步推手雖然有它的優點,但一様也會有一些缺點。我以為不應獨尊某一種推手法,平步、弓步、順步、逆步、動步、活步...各種步法;掤、履、擠、按、採、列、肘、靠...各種手法,皆應要練習,不可偏廢。平行步推手只適合某一階段的要求,不該當作一輩子追求的目標。不知林老師門下是否還有其他推手訓練?
二、此種推手不適合初學者:
平行步推手所追求的境界很高深,能達到的境界也很高深,所須具備之功夫則更為高深,因此我以為並不適合初學者練習,因為它容易犯了丟的毛病。此種推手方法雖然可以根除現今太極拳界推手頂抗、鬥牛的缺失,但矯枉過正,許多人往往一觸即潰,連接勁的嘗試也沒有,就自顧自的往後退,美其名是不頂不抗,但如果都不試著承受對方施加於己的壓力,如何去體會鬆胯轉腰、導勁入地、乃至借地之力還於彼身的細微深處?
看到許多與我推手的同好,只是接到我施加的一點勁,即往後退一步,驚訝不解之餘,倒是令我想起了以前初學推手的回憶,不由得感觸良多。記得以前學推手的第一年,完全不知道轉腰化勁的滋味,每次只要對方手一推來,就往後退數步。是當時即已曉得不頂不抗嗎?當然不是,只因當時身材瘦弱,兼又腳下無根,連轉腰的餘地都沒有,就被硬生生的推往後退了。當時常陪我練習的阿銘師兄百思不得其解的對我說:「奇怪?你怎麼連轉腰都不會?你就是人家手推過來,腰一轉,手一帶,不就化開了嗎?我跟其他人推,人家手一過來,我一轉腰就化掉了啊。」我那時跟他不熟,不好意思說什麼,心裡不免嘀咕著:(廢話!你那麼壯,誰推的動你啊?)阿銘師兄的功夫非常好,到了學拳第三年,我才勉強能接得住他的勁,不會再被逼退了,也知道怎麼轉腰化勁了,可是卻還是會被他稍微一引一帶,就弄得前俯後仰,狼狽不堪。五年後我才可以勉強做到立身中正,至此才有資格同阿銘師兄練習推手。由此可知接勁功夫之難練,如果連接勁都做不到,如何談得上化勁?
三、比賽發明規則,規則引導比賽:
為了適應比賽的規則、合乎比賽的規則,進而在規則下取得較好的成績,一定會產生一些專門的招式。這些招式只能適應在特定的環境,而不能生存在其他環境。一旦脫離了特定的環境,那些特別好用的招式就起不了什麼作用了。在平行步推手的場合裡也不免發生這様的情況。
每次和同好推手時,我都會在心中默念平行步推手規則,確認自己有沒有違規,畢竟我不是專門玩平行步推手的玩家;在推手的過程中,也不斷的提醒自己,在別人的場子就要遵守別人的玩法,要適應別人的規則,不要固執己見,否則學不到東西。
我常看見一些同好有些特別愛用的招式,這些招式迥異於常理,看似詭譎難測,卻又合乎規則。不知這些怪招究從何而來?是得自林老師的傳授?還是為了在推手場中勝出,經過天擇演化的產物?碰到這些怪招,我通常是敗多勝少,輸的莫名其妙,也輸的不以為然。除了反省自己有哪些地方沒有做到放鬆、不抗、不動手...等林老師耳提面命的竅要之外,我倒是不曾動過將這些怪招學起來的念頭,因為我認為它們只能在這個領域佔優勢,我不認為它們可以一體適用在其他的場合,何況足站平行步、兩手不提起護身,在實戰當中是大忌,若養成習慣,以後要改可就難了。
下面列舉一些常見而典型的奇招、怪招:
一、深蹲以化發:
既然不能前俯後仰,那就蹲低一點吧!有些同好在推手的過程中,蹲的非常低,甚至可以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同時,依照林老師的理論-手不去搭對方的手或身。此時你若要同他搭手,不是蹲的和他一樣低,就是要往前彎腰,才能和他手搭手;而這剛好犯了前俯的大忌。而且他是瞬間的往下蹲,在你反射性的手要去追著他手的時候,你的上半身己經前俯了,重心己經動搖了;然後他會用類似楊太玉女穿梭的動作-一手往上接你推來的手,另一手往前推你的腹部,一手不行再換另一手,直到把你推退為止。每次由上往下俯視對方的腦袋瓜在下面晃來晃去的時候,要不是受限於不能按頭的規則,不然真想朝他的頭按下去。
二、轉腰至極限以化勁:
這些平行步推手的玩家們另一個愛用的怪招就是會在你伸出雙手去推他的時候,依你雙手的陰陽變化隨之轉腰往左或往右化,然後從你空掉的那一側將你送給他的勁換個方向反饋回去給你。基本上這種推手法並不是什麼獨門絕活,各家都有這種手法,這並不稀奇,稀奇的是,他們在轉化時會將腰轉至極限,使得身軀產生極度的扭轉。這樣的肢體操作若說能將攻過來的力量瞬間反送回去,那也沒什麼,只是動作大了一點;只不過若你能制住對方,不使對方變化陰陽,同時也不順勢將對方發出,那麼你就會發現對方以一種奇怪的姿勢和你對峙著-上半身轉了九十度,而下半身和頭臉還兀自正對著你,當然雙手還是垂放在身體兩旁的。或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符合他們的理論,但在他們眼中前俯後仰是病,而左右轉腰轉至極限似乎就不是病?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楊太和陳太推手哲學的差異:楊太會先往後化,並化至對方無法再進為止(引進落空),然後再借力打力(合即出);陳太則是以纏絲勁為依歸,前半圈化(陰),後半圈發(陽),一個圓圈(太極)即已完成化發合一的動作。
三、抓對方的手放在自己身上
另外還有一個怪異而無用的小動作常常看到。有些人會在推手的過程中抓住對方的手,然後抓過來放在自己的身上。剛開始以為這是某種詭譎難辨的怪招,正期待著對方會從哪個意想不到的角度使出厲害無比的招式,但結果並沒有,他只是把我的手抓到他的身上放好而己,接下來並沒有發生什麼事。而且若我的手離開他的身體,他又會再度抓住我的手放回他的身上。這如果是在平常,我一定會告他性騷擾,不過我只是順著他的動作順便再把手放長而己。
約莫近午時分,主持人招呼我們停止推手交流,開始進行下一個節目:由大家就推手後的心得、疑問提出問題並請列席的老師為大家釋疑。大家也很踴躍的提出問題,如楊太和陳太有什麼不同?陳太的特點是什麼?...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同好所提出的:陳太推手中有所謂的手推足靠,此種推手法從未聽過,不知如何操作?他的問題由洪老師做了詳細的回答並示範。我這時才發現原來在我們眼中認為再平常不過的事物,在練楊太的面前竟被視為如此的稀奇,想不到即使是血緣關係如此親密的拳種間也存在不小的差異。
凡事有利有弊,有優點,就不可避免的會有缺點;有方法,就有破解法;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方法,更不可能單靠一套方法就可以走遍天下的。推手亦同,平行步推手只是推手方法的一種,既不能包含其他推手方法,也不能取代其他推手方法。
是故平行步推手雖然有它的優點,但一様也會有一些缺點。我以為不應獨尊某一種推手法,平步、弓步、順步、逆步、動步、活步...各種步法;掤、履、擠、按、採、列、肘、靠...各種手法,皆應要練習,不可偏廢。平行步推手只適合某一階段的要求,不該當作一輩子追求的目標。不知林老師門下是否還有其他推手訓練?
二、此種推手不適合初學者:
平行步推手所追求的境界很高深,能達到的境界也很高深,所須具備之功夫則更為高深,因此我以為並不適合初學者練習,因為它容易犯了丟的毛病。此種推手方法雖然可以根除現今太極拳界推手頂抗、鬥牛的缺失,但矯枉過正,許多人往往一觸即潰,連接勁的嘗試也沒有,就自顧自的往後退,美其名是不頂不抗,但如果都不試著承受對方施加於己的壓力,如何去體會鬆胯轉腰、導勁入地、乃至借地之力還於彼身的細微深處?
看到許多與我推手的同好,只是接到我施加的一點勁,即往後退一步,驚訝不解之餘,倒是令我想起了以前初學推手的回憶,不由得感觸良多。記得以前學推手的第一年,完全不知道轉腰化勁的滋味,每次只要對方手一推來,就往後退數步。是當時即已曉得不頂不抗嗎?當然不是,只因當時身材瘦弱,兼又腳下無根,連轉腰的餘地都沒有,就被硬生生的推往後退了。當時常陪我練習的阿銘師兄百思不得其解的對我說:「奇怪?你怎麼連轉腰都不會?你就是人家手推過來,腰一轉,手一帶,不就化開了嗎?我跟其他人推,人家手一過來,我一轉腰就化掉了啊。」我那時跟他不熟,不好意思說什麼,心裡不免嘀咕著:(廢話!你那麼壯,誰推的動你啊?)阿銘師兄的功夫非常好,到了學拳第三年,我才勉強能接得住他的勁,不會再被逼退了,也知道怎麼轉腰化勁了,可是卻還是會被他稍微一引一帶,就弄得前俯後仰,狼狽不堪。五年後我才可以勉強做到立身中正,至此才有資格同阿銘師兄練習推手。由此可知接勁功夫之難練,如果連接勁都做不到,如何談得上化勁?
三、比賽發明規則,規則引導比賽:
為了適應比賽的規則、合乎比賽的規則,進而在規則下取得較好的成績,一定會產生一些專門的招式。這些招式只能適應在特定的環境,而不能生存在其他環境。一旦脫離了特定的環境,那些特別好用的招式就起不了什麼作用了。在平行步推手的場合裡也不免發生這様的情況。
每次和同好推手時,我都會在心中默念平行步推手規則,確認自己有沒有違規,畢竟我不是專門玩平行步推手的玩家;在推手的過程中,也不斷的提醒自己,在別人的場子就要遵守別人的玩法,要適應別人的規則,不要固執己見,否則學不到東西。
我常看見一些同好有些特別愛用的招式,這些招式迥異於常理,看似詭譎難測,卻又合乎規則。不知這些怪招究從何而來?是得自林老師的傳授?還是為了在推手場中勝出,經過天擇演化的產物?碰到這些怪招,我通常是敗多勝少,輸的莫名其妙,也輸的不以為然。除了反省自己有哪些地方沒有做到放鬆、不抗、不動手...等林老師耳提面命的竅要之外,我倒是不曾動過將這些怪招學起來的念頭,因為我認為它們只能在這個領域佔優勢,我不認為它們可以一體適用在其他的場合,何況足站平行步、兩手不提起護身,在實戰當中是大忌,若養成習慣,以後要改可就難了。
下面列舉一些常見而典型的奇招、怪招:
一、深蹲以化發:
既然不能前俯後仰,那就蹲低一點吧!有些同好在推手的過程中,蹲的非常低,甚至可以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同時,依照林老師的理論-手不去搭對方的手或身。此時你若要同他搭手,不是蹲的和他一樣低,就是要往前彎腰,才能和他手搭手;而這剛好犯了前俯的大忌。而且他是瞬間的往下蹲,在你反射性的手要去追著他手的時候,你的上半身己經前俯了,重心己經動搖了;然後他會用類似楊太玉女穿梭的動作-一手往上接你推來的手,另一手往前推你的腹部,一手不行再換另一手,直到把你推退為止。每次由上往下俯視對方的腦袋瓜在下面晃來晃去的時候,要不是受限於不能按頭的規則,不然真想朝他的頭按下去。
二、轉腰至極限以化勁:
這些平行步推手的玩家們另一個愛用的怪招就是會在你伸出雙手去推他的時候,依你雙手的陰陽變化隨之轉腰往左或往右化,然後從你空掉的那一側將你送給他的勁換個方向反饋回去給你。基本上這種推手法並不是什麼獨門絕活,各家都有這種手法,這並不稀奇,稀奇的是,他們在轉化時會將腰轉至極限,使得身軀產生極度的扭轉。這樣的肢體操作若說能將攻過來的力量瞬間反送回去,那也沒什麼,只是動作大了一點;只不過若你能制住對方,不使對方變化陰陽,同時也不順勢將對方發出,那麼你就會發現對方以一種奇怪的姿勢和你對峙著-上半身轉了九十度,而下半身和頭臉還兀自正對著你,當然雙手還是垂放在身體兩旁的。或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符合他們的理論,但在他們眼中前俯後仰是病,而左右轉腰轉至極限似乎就不是病?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楊太和陳太推手哲學的差異:楊太會先往後化,並化至對方無法再進為止(引進落空),然後再借力打力(合即出);陳太則是以纏絲勁為依歸,前半圈化(陰),後半圈發(陽),一個圓圈(太極)即已完成化發合一的動作。
三、抓對方的手放在自己身上
另外還有一個怪異而無用的小動作常常看到。有些人會在推手的過程中抓住對方的手,然後抓過來放在自己的身上。剛開始以為這是某種詭譎難辨的怪招,正期待著對方會從哪個意想不到的角度使出厲害無比的招式,但結果並沒有,他只是把我的手抓到他的身上放好而己,接下來並沒有發生什麼事。而且若我的手離開他的身體,他又會再度抓住我的手放回他的身上。這如果是在平常,我一定會告他性騷擾,不過我只是順著他的動作順便再把手放長而己。
約莫近午時分,主持人招呼我們停止推手交流,開始進行下一個節目:由大家就推手後的心得、疑問提出問題並請列席的老師為大家釋疑。大家也很踴躍的提出問題,如楊太和陳太有什麼不同?陳太的特點是什麼?...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同好所提出的:陳太推手中有所謂的手推足靠,此種推手法從未聽過,不知如何操作?他的問題由洪老師做了詳細的回答並示範。我這時才發現原來在我們眼中認為再平常不過的事物,在練楊太的面前竟被視為如此的稀奇,想不到即使是血緣關係如此親密的拳種間也存在不小的差異。
接下來由列席的老師們分享自己的心得。首先由一位我不認識的老師發言。或許是他介紹的是枯燥無聊的站樁心得,也或許他發表的和正統楊太的觀念不符,所以他提出的心得並沒有得到廣泛的回響,說完了台下一片死寂,沒人提問,於是就很悶的回去座位坐好。不過他一開頭的言論倒是充滿爆炸性,非常吸睛。
他說他剛才和洪老師討論尾閭在練拳時的位置,他說洪老師說尾閭中正是對的,但是具體而言,尾閭垂直朝下則是錯的。這位老師說尾閭若朝下,心火會上升,以後容易中風。他說尾閭應朝斜下,這樣才能接到敵方的勁,而且也較易於養生。還好洪老師有事先走了,不然他聽了也不免儍眼吧。
我很欣賞這位老師不造作的個性,有古人質樸豪俠之風。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即是赫赫有名的施老師,有眼不識泰山,真是失敬。據聞施老師是個武癡,曾跟許多老師習藝,如黃性賢大師的鄭太、林朝火大師的縱鶴、張敦熙大師的通臂,聽說近幾年又去馬來西亞跟一位名師學陳太...施老師對武學的研究熱誠真令我們這些後輩感到敬佩不己。回想起來,他今天分享的站樁心得或許是他數十年武學心得的濃縮精華也說不定,因此特將施老師口述站樁心得記錄如下:
「我最近這幾年很少練拳了,現在純粹以站樁為主。」施老師邊說邊沉身蹲馬「現在主要站馬步樁。」他的馬步令我驚呀不己,驚呀的不是他站的樁有多特別,而是因為他站的是少林拳的大馬步樁。《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有言:『...雙重即如少林拳馬步,此為太極拳最忌之大病也...』施老師入於楊太,又出於楊太,能不宥於門派之見,在滿場都是練楊太的人士當中,能發表不同於傳統楊太的理論,氣度真是不凡。
施老師的大馬步樁具體操作起來其實非常簡單。「兩腳打開,兩腳跟延伸的兩條直線交叉成九十度。往下蹲,能蹲多低就蹲多低。手型可以横掤在胸前,掌心向外或向內皆可;或平伸於身側,掌心可朝上或朝下或朝前、朝後;或兩手高舉過頂,掌心往外翻或往內翻。」所謂大道至簡,大巧不工,或許指的就是這樣吧。
接下來發表心得的是一位青年武術家-邱老師。邱老師和施老師一樣都不談理論,講的都是實際下手的功夫。邱老師並請在座武友上台與他搭手,實地驗證他所發明的對練功法。正巧應邀上台的是本門師兄,也是姓邱,據邱師兄事後說邱老師功力確實不凡。
邱老師介紹的推手功法有二,一則名叫“千金墜”;另一忘卻其名。千金墜的操作方式是兩人以雙手互搭,一人盡力往前推,另一人則是盡力撐住,雙方都是盡量要求重心下沉。另一種不知名的推手法則是雙方各出一手,掌心向上,虛握拳,以橈骨側的手腕互搭,各往兩旁盡力拽拉,另一手則護於身旁,以為平衡。兩種推手法操作起來都非常費力,邱老師也自承他的推手法有溶入一些外家拳的成份。當場氣氛有點泠,想來在座的人士大多不喜歡這種“用力的推手”吧。
他說他剛才和洪老師討論尾閭在練拳時的位置,他說洪老師說尾閭中正是對的,但是具體而言,尾閭垂直朝下則是錯的。這位老師說尾閭若朝下,心火會上升,以後容易中風。他說尾閭應朝斜下,這樣才能接到敵方的勁,而且也較易於養生。還好洪老師有事先走了,不然他聽了也不免儍眼吧。
我很欣賞這位老師不造作的個性,有古人質樸豪俠之風。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即是赫赫有名的施老師,有眼不識泰山,真是失敬。據聞施老師是個武癡,曾跟許多老師習藝,如黃性賢大師的鄭太、林朝火大師的縱鶴、張敦熙大師的通臂,聽說近幾年又去馬來西亞跟一位名師學陳太...施老師對武學的研究熱誠真令我們這些後輩感到敬佩不己。回想起來,他今天分享的站樁心得或許是他數十年武學心得的濃縮精華也說不定,因此特將施老師口述站樁心得記錄如下:
「我最近這幾年很少練拳了,現在純粹以站樁為主。」施老師邊說邊沉身蹲馬「現在主要站馬步樁。」他的馬步令我驚呀不己,驚呀的不是他站的樁有多特別,而是因為他站的是少林拳的大馬步樁。《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有言:『...雙重即如少林拳馬步,此為太極拳最忌之大病也...』施老師入於楊太,又出於楊太,能不宥於門派之見,在滿場都是練楊太的人士當中,能發表不同於傳統楊太的理論,氣度真是不凡。
施老師的大馬步樁具體操作起來其實非常簡單。「兩腳打開,兩腳跟延伸的兩條直線交叉成九十度。往下蹲,能蹲多低就蹲多低。手型可以横掤在胸前,掌心向外或向內皆可;或平伸於身側,掌心可朝上或朝下或朝前、朝後;或兩手高舉過頂,掌心往外翻或往內翻。」所謂大道至簡,大巧不工,或許指的就是這樣吧。
接下來發表心得的是一位青年武術家-邱老師。邱老師和施老師一樣都不談理論,講的都是實際下手的功夫。邱老師並請在座武友上台與他搭手,實地驗證他所發明的對練功法。正巧應邀上台的是本門師兄,也是姓邱,據邱師兄事後說邱老師功力確實不凡。
邱老師介紹的推手功法有二,一則名叫“千金墜”;另一忘卻其名。千金墜的操作方式是兩人以雙手互搭,一人盡力往前推,另一人則是盡力撐住,雙方都是盡量要求重心下沉。另一種不知名的推手法則是雙方各出一手,掌心向上,虛握拳,以橈骨側的手腕互搭,各往兩旁盡力拽拉,另一手則護於身旁,以為平衡。兩種推手法操作起來都非常費力,邱老師也自承他的推手法有溶入一些外家拳的成份。當場氣氛有點泠,想來在座的人士大多不喜歡這種“用力的推手”吧。
這次活動也並非完全盡如人意,因為在推手的過程中發生一件不愉快的事,令我耿耿於懷,好好的心情都被破壞了。這件事情使我思考了許多事情,並最終催生了本文。
話說推手交流時,我跟某位仁兄推手,在我化開他連番的攻勢後,他開槍了:「你這是外家拳的練法!」我聽了有點傻眼,沒好氣的對他說:「武術沒有什麼外家不外家啦。」他竟回:「因為贏的就是對的?」我賞了他一個白眼,他還在繼續發表他的高論:「你這樣練是沒有辦法達到高深的境界的。」我裝作沒聽見,繼續推。他似乎不知道我懶的搭理他,還想證明給我瞧瞧,在他把我往後推開一步時,他洋洋得意的說:「以柔克剛!」我聽了差點沒暈倒,輕輕的把一個站平行步的人往後推退一步就叫“以柔克剛”嗎?我冷冷的回他一句:「我並沒有敗吧。」他尷尬的笑一笑,說:「也是啦。」未幾,司儀宣布換手,於是我和小白的推手交流就此打住,可惜不能繼續向他討教什麼叫“內家拳”?什麼又叫“外家拳”?
社會上總有人以衛道之士自居,無端的排斥、抗拒,甚至抵毀和自己不同意見者,即使這些意見有憑有據,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謂“道”難到只有他認可才可以稱為“道”?其他不同“道”者即是“邪魔外道”?本以為這類頑固守舊之人會隨時代進步而朽去,但看來總會有些新血加入,使得這陳腐的思想血脈得以綿延傳承不絕。
某些內家拳名家經常著書立說,彼等不知是孤陋寡聞還是偏見無知,竟將形意、八卦、太極等三拳之外皆稱之為外家拳,然後便是一陣奚落、嘲弄這些拳用的是蠻力、笨力而不是內勁、整勁。好像只有他們才是上乘武術,其他人的都是街頭莽夫打蠢架。
偶爾聽到有人說通臂拳是外家拳,操法、功架俱是用力不是用勁,聽了不免暗自竊笑。聽說現代內家拳之創派師祖孫祿堂大師原欲以形意、八卦、太極、通臂合之為內家拳,後因得不到通臂之功,才不得不捨通臂而只取其他三拳入內家之門。由此可知,從來內家不內家、外家不外家,絲毫沒有區分的標準,全憑一己之好惡。“內家拳”一詞己淪為拿來說嘴自抬身價、貶抑他人之用,判別拳種技術優劣豈能單憑“內”、“外”兩字?
內外家的分類只能做為區分初階入門的途徑而己,武術一如其他體育活動,皆須高度的身心協調始能完成。武術最高修為應是內功、外功都己達到巔峰狀態,絕無可能只有內功,而沒有外功的支撐;也不可能只有外功,而沒有內功的配合。是以身強體健之士,沒有內功不能技擊;而內家高手晚年卧病在床或癱坐輪椅,不良於行仍能將人發出,只能算是玩藝而己,不能稱之為技擊。內外功實為一體兩面,以外催內,以內養外,皆不可偏廢,以拳分內外,實是過時淺陋之舉。
國人常有重文輕武的壞毛病,輕視體力勞動,又喜歡投機取巧,不肯下苦功,妄想不勞而獲。某些自稱練內家拳的常沾沾自喜於自己門派所傳的才是正道,看不起別人,以為別人都是笨蛋。看到別人辛勤操練就以為別人都是蠻力、笨力。如果認為不用吃苦、不用流汗,只需輕輕鬆鬆擺個架子或著只要心存意念用想的功夫就能上身,那無異是痴人說夢,白日見鬼。沒有經歷過刻苦的外功導引哪能引動內氣行走於周天經脈?沒有堅強的功體哪能消化敵人的攻勢?徒言鬆柔如何,內勁如何,在功體練成前,都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常人往往只見台前的風光卻不知幕後的辛苦。看人家練拳輕輕鬆鬆,自己也跟著輕輕鬆鬆練拳,其功夫一定也是稀稀鬆鬆。鬆是要去刻苦追求的,這是最常被忽略或視而不見的。一般人以為練太極拳很輕鬆,殊不知太極的鬆可以鬆到令人想死,不是幸福陶醉的想死,而是全身放鬆後彷彿有千金重擔壓在身上,重的想死。
楊露禪幼年賣身為奴只求問技於陳長興;楊班侯、楊健侯初不堪忍受練拳之苦,曾有自殺、離家的念頭,最後始發奮苦練,卒成就大名;楊澄甫成名後為求精進毅然自囚慈恩寺三載。先輩練拳刻苦艱辛之處是後代人無法想像的;更別提陳發科成名後尚且每天練拳二三十遍,數十年不輟。功夫有大成就者,豈是輕鬆而得?
話說推手交流時,我跟某位仁兄推手,在我化開他連番的攻勢後,他開槍了:「你這是外家拳的練法!」我聽了有點傻眼,沒好氣的對他說:「武術沒有什麼外家不外家啦。」他竟回:「因為贏的就是對的?」我賞了他一個白眼,他還在繼續發表他的高論:「你這樣練是沒有辦法達到高深的境界的。」我裝作沒聽見,繼續推。他似乎不知道我懶的搭理他,還想證明給我瞧瞧,在他把我往後推開一步時,他洋洋得意的說:「以柔克剛!」我聽了差點沒暈倒,輕輕的把一個站平行步的人往後推退一步就叫“以柔克剛”嗎?我冷冷的回他一句:「我並沒有敗吧。」他尷尬的笑一笑,說:「也是啦。」未幾,司儀宣布換手,於是我和小白的推手交流就此打住,可惜不能繼續向他討教什麼叫“內家拳”?什麼又叫“外家拳”?
社會上總有人以衛道之士自居,無端的排斥、抗拒,甚至抵毀和自己不同意見者,即使這些意見有憑有據,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謂“道”難到只有他認可才可以稱為“道”?其他不同“道”者即是“邪魔外道”?本以為這類頑固守舊之人會隨時代進步而朽去,但看來總會有些新血加入,使得這陳腐的思想血脈得以綿延傳承不絕。
某些內家拳名家經常著書立說,彼等不知是孤陋寡聞還是偏見無知,竟將形意、八卦、太極等三拳之外皆稱之為外家拳,然後便是一陣奚落、嘲弄這些拳用的是蠻力、笨力而不是內勁、整勁。好像只有他們才是上乘武術,其他人的都是街頭莽夫打蠢架。
偶爾聽到有人說通臂拳是外家拳,操法、功架俱是用力不是用勁,聽了不免暗自竊笑。聽說現代內家拳之創派師祖孫祿堂大師原欲以形意、八卦、太極、通臂合之為內家拳,後因得不到通臂之功,才不得不捨通臂而只取其他三拳入內家之門。由此可知,從來內家不內家、外家不外家,絲毫沒有區分的標準,全憑一己之好惡。“內家拳”一詞己淪為拿來說嘴自抬身價、貶抑他人之用,判別拳種技術優劣豈能單憑“內”、“外”兩字?
內外家的分類只能做為區分初階入門的途徑而己,武術一如其他體育活動,皆須高度的身心協調始能完成。武術最高修為應是內功、外功都己達到巔峰狀態,絕無可能只有內功,而沒有外功的支撐;也不可能只有外功,而沒有內功的配合。是以身強體健之士,沒有內功不能技擊;而內家高手晚年卧病在床或癱坐輪椅,不良於行仍能將人發出,只能算是玩藝而己,不能稱之為技擊。內外功實為一體兩面,以外催內,以內養外,皆不可偏廢,以拳分內外,實是過時淺陋之舉。
國人常有重文輕武的壞毛病,輕視體力勞動,又喜歡投機取巧,不肯下苦功,妄想不勞而獲。某些自稱練內家拳的常沾沾自喜於自己門派所傳的才是正道,看不起別人,以為別人都是笨蛋。看到別人辛勤操練就以為別人都是蠻力、笨力。如果認為不用吃苦、不用流汗,只需輕輕鬆鬆擺個架子或著只要心存意念用想的功夫就能上身,那無異是痴人說夢,白日見鬼。沒有經歷過刻苦的外功導引哪能引動內氣行走於周天經脈?沒有堅強的功體哪能消化敵人的攻勢?徒言鬆柔如何,內勁如何,在功體練成前,都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常人往往只見台前的風光卻不知幕後的辛苦。看人家練拳輕輕鬆鬆,自己也跟著輕輕鬆鬆練拳,其功夫一定也是稀稀鬆鬆。鬆是要去刻苦追求的,這是最常被忽略或視而不見的。一般人以為練太極拳很輕鬆,殊不知太極的鬆可以鬆到令人想死,不是幸福陶醉的想死,而是全身放鬆後彷彿有千金重擔壓在身上,重的想死。
楊露禪幼年賣身為奴只求問技於陳長興;楊班侯、楊健侯初不堪忍受練拳之苦,曾有自殺、離家的念頭,最後始發奮苦練,卒成就大名;楊澄甫成名後為求精進毅然自囚慈恩寺三載。先輩練拳刻苦艱辛之處是後代人無法想像的;更別提陳發科成名後尚且每天練拳二三十遍,數十年不輟。功夫有大成就者,豈是輕鬆而得?
中華民國98年11月1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