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個小故事:
N年前星期五晚上管師伯來訪,我有幸在十分鐘內親受老師及管師伯的勁。
老師叫我以兩手進,他以撈手火肢將我打出。管師伯也叫我以兩手進,他則以招牌攬扎衣接勁,同樣將我打出。
他們兩個同樣都是在一秒內將我打出六米遠,但給我的感受卻大不相同。老師給我的感覺很霸,雖說只有短短一秒,但我卻可以看清他的招法,像電影慢動作放映一樣,看著他把我打出去,只是身體不聽使喚,也跟不上他的速度。接觸的部位,手、胸都感覺疼痛。
管師伯不同,我根本還沒有反應,下一秒我已在六米外了。連他用什麼方法把我打出去的仍是一頭霧水,還要請他講解我才明白他怎麼把我打出去的。雖然和被老師打出去的感覺一樣,像是被車子撞飛出去,但並不會感到疼痛。
或許有人認為外形和內勁是可以兼容或替換的,但我認為什麼樣的外形就會練出什麼樣的內勁,不可能練A結果得B,除非拳架練A,推手用B,讓你以為練A可以得B。這在我和他們兩位推手過程當中得到驗證,一個是縱鶴勁(吞吐),一個是陳太勁(纏絲)。
在此役之後更確立我對兩種拳的想法,縱鶴是很實用的武術,而且簡單易學,威力強大。陳太則是求道理的拳,招式難以致用,而且難學難精。
補充一點:跟老師接手的第一瞬間是覺得被吸進去(吞),往前失重,然後第二瞬間是覺得向後失重,結果被噴出去(吐)。跟管師伯接手的感覺只有一個不是兩個,我只覺得奇怪怎麼右手往後退了左手卻往前滑,身體偏一邊(纏絲),然後就出去了。
中華民國103年8月1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