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有陣子我幫老師帶一個學生,領他入門,教他基本的拳架及拳理。雖然不是第一次教新生,但是因為這次帶的學生問題很多,教學過程中遭受頗多挫折及困擾,心情不免受到影響,顯得有些心煩氣燥。後來好不容易老架快教完了,出於某些原因,他也離開了。對於他提出的問題,當初只覺得依他的程度不適合回答他,因為說了他也聽不懂,就算聽懂了也做不來,因此只要求他先把動作比出來,其他的以後再說。現下回想起來,當初沒有好好回答他的問題,常感到遺憾與愧疚,一是沒有幫老師把學生帶好,還讓學生跑掉;二是讓人以為這裡教學品質不佳、師資能力低下;三是覺得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不尊重人家。
話說這個新生任職於某國營企業,因為公司有同事在練,他看了也有興趣,就跟著同事練,後來又想說這裡離家近,所以假日都來這裡上課。本來我對像這樣的知識份子很有些敬意,想說學問高,應該很好教吧。可是沒多久我就發現我錯了,阿伯不但怪動作不少,對於我教他的又有很多意見。我知道他還有去他公司那邊的教練場上課,我心裡希望他能夠專主一方,不要朝秦暮楚,無論是去哪邊學都好,不要想這裡也想學,那裡也想學,對他這種還不會分辨是非的初學者來說,同時跟不同老師學習,會很容易把自己搞到精神錯亂的。
果不其然,沒多久他就向我抱怨「為什麼同一套架子,每個人打的都不一樣?到底誰打的才是對的?」對於他的問題,我其實感同身受,因為我也曾先後同兩位老師學習,深知其中的苦處。我為此痛苦一年之久,慢慢的才從牛角尖裡鑽出來,慢慢的才看懂藏在外形底下的真意。但是那時我為了維持教學的權威性,怕他對我教的沒有信心,連帶影響日後的教學品質,因此選擇以上對下的口吻,直接了當的要求他應該要怎樣練,而不是以曾經有過相同困擾的朋友心態去關懷、去同情。那時我覺得與其讓他心生無盡煩惱,不知何者為是,何者為非,不如直接替他指引一條明確的道路,叫他這樣練就對了,免得他徬惶徘迴於修行的十字路口,不知該何去何從?其實我覺得每個人打的還不都大同小異,大同的是拳理,小異的只是各人的風格不同罷了,不過我當時並沒有這樣回答他。現在想想,那時候的我是不是太殘忍了?
他最讓我無言的是“護心拳”一勢,連教了三堂課還學不好,嚴重的推遲了教學進度,搞得我心灰意冷,他也覺得很悶。好不容易到了第四堂課的時候,他很開心的跑來跟我說「教練!“護心拳”我會了!我知道要怎麼打了!」然後急著要打給我看。我聽了也很高興,感覺好像雲開見日,心中所有的陰霾全都一掃而空。於是我馬上請他打給我看。他也不謙讓,馬上擺開架勢,邊打邊說明「“護心拳”就是把雙拳擺在心臟前護心嘛!」看到他把雙拳抵住左心窩,我忽然感到眼前一片黑暗,整個人都快攤倒在地了。「不是這樣!」我很用力的拉扯他的雙手,把他的雙手重新調整到我認為對的位置(雙手掤住置於胸前,兩拳正對身體中心線,手與身體環成一圓),然後氣急敗壞的問他「是誰教你這樣做的?」「是我公司那邊教練場的師兄。」他看來有點驚恐,似乎是被我嚇到了。「你師兄叫什麼名字?學多久了?」我逼問他,我那時真的很想直接殺到他師兄那邊,跟他就這個問題好好的討論一下。阿伯說他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我嘆口氣,調整好自己的心情,很愷切的向他說明掤勁不能丟、意念應該往外放的道理,所以兩手應該要往外掤,而不是往內折,如果照他那樣練,架構就塌陷了,掤勁就斷了,人還沒打過來,自己就先敗了。。。這應該算是我跟他說拳理最多的一次吧。說了那麼多,看著垂頭喪氣的他,不知道他到底聽懂了沒?而我也為我的失態感到後悔不已。最後我要他回去問他師兄,問他為何要把雙拳抵住左心窩?有何道理?我希望他去比較誰的觀念正確?誰的道理高明?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判斷。但他始終沒有回答我,幾個月後他也不來了。後來聽說他還有在他公司那邊的教練場上課,他的行為表明了他選擇相信他師兄的說法,這讓我覺得很受傷,我想不通“護心拳”雙手抵住左心窩有什麼妙用?
半年後,我在某個場合看見某師叔的頂門大弟子表演老架,看到他演到“護心拳”一勢,竟和阿伯打的一模一樣,我這才了解原來阿伯當初並不是在亂打,他會這樣打原來是其來有自,看到師兄這麼打,我對“護心拳”的芥蒂,當下也就釋懷了。這位頂門大師兄也很有趣,因為他拳勢的怪動作也很多,我說他怪動作多是指和大部份人的打法不同,並非說他打的亂七八糟。有了上次阿伯的經驗教訓,我相信他應該不是在亂打,而是有意識的行為。不只我一個人覺得他的拳勢怪,現場所有人都被他特異的拳勢所吸叫,尤其是他的“撇身捶”一勢更是技驚四座,引得全場驚聲四起。表演結束後,有師兄請教他為何“撇身捶”會有一陽指的動作?可惜他也不甚了了,無法作答,只說他老師當初就是這麼教他的,他實在不知這一陽指為何而來?本來我還想問他“護心拳”的,聽到他這麼回答,我的心都涼了半截,只好打消此意。
看多了比賽、表演,發現有幾類人最容易得到評審、觀眾的青睞。第一類發生在長拳、北拳類,這類人喜歡加入一些花俏的體操動作,像是滿場飛啊滿場跑的,往往得要翻完幾個跟斗、跑完幾步後才出個一拳踢個一腳,令人搞不清楚他表演的是體操呢?還是拳腳?第二類發生在仿生類武術,如:猴拳、螳螂拳、醉拳、鷹爪。。。等等。這類人擅長模仿醉形醉態、學猴子搔癢、學螳螂舉臂、學老鷹現爪。。。還要面帶感情,溶入角色,讓人不知道他是來參加模仿比賽還是武術比賽?第三類發生在太極拳比賽,如果是楊氏太極拳,由於外型沒什麼看頭,因此這類人就比賽誰的外形比較沉穩?誰的腳抬的比較高?如果是陳氏太極拳,就比賽誰比較會扭?誰比較會抖?誰震腳大聲?誰發勁猛烈?扭的多的就是螺旋纏繞,抖的多的就是鬆活彈抖。。。
每次看到這些人,我真的很想問「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幹嘛嗎?」我私以為,若一個人連他自己在幹嘛都不知道,只知道手要在空中這樣比那樣比,那著實很難讓人相信這人真的了解自己所學的武術。我覺得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所有的招式是在幹嘛的?在練法上有什麼要求?這些要求有什麼目的?練出來後可以得到什麼效果?要如何應用?唯有明瞭上述這些問題才能知道練習的要點在哪?練習時應該注意哪些地方?
比方說“金剛搗碓”的右拳上沖動作,有些人右手腕是向內彎折的,上沖的不是右拳面而是彎折的拳背;而有些人提起來的右手,肘尖是抬起來的,整條前臂幾乎是水平的。。。這些打法是比死板板的右拳上沖還來的輕靈活潑,寫意自在,但同時也把“金剛搗碓”的技擊含意給抹煞掉了。如果在練習時不時常觀照自身的動作是否正確,不揣摩假想有敵人並與之對戰,真正遇敵時,想以右拳上沖擊敵下巴,到時斷掉的就不是敵人的下巴,而是自己的手腕了。或許有人會說太極拳練意不練形、用勁不用招。外形不重要,內氣通達,舉手投足皆成招。我完全同意上述這段話,但這並不代表可以自恃內勁強大,可以完全不講招式、不練外功,否則只明內勁不懂招式,豈非傻勁?只有招式而無外功,豈不是以卵擊石?若遇強敵,又如何克敵制勝?
阿伯另一個令我無言的是他常質疑我打的拳沒有纏絲勁。我很誠懇的回他說,所謂纏絲勁並不是動作外形一定要像擰毛巾一樣扭轉自己的手腳或身軀,搞的自己像肢體殘障一樣。纏絲勁是一股由內而外催動的內勁,只要照我教的,把動作比出來,只要姿勢正確,功深日久,纏絲勁自然會出來。可是阿伯似乎還是不能理解,我常見他在我教他的動作裡加油添醋增加一些自以為的螺旋纏繞動作,每次都得費盡心力為他改正,還得苦口婆心地正告他別再畫蛇添足啦!後來我常想他會有此觀念也是合於情理,初學者每每眩於“纏絲勁”這三個字,以為纏絲也者,就是身體扭來扭去,如此才有纏絲勁,不扭還怕沒有纏絲勁咧。殊不知初學者只見纏絲勁之表相,未曾明瞭纏絲勁之底蘊。當初是覺得麻煩,說那麼多幹嘛?現在若讓我再度遇著老伯,我一定會把我這些年對纏絲勁的體會向他報告的。
阿伯另一個令我無言的是他常質疑我打的拳沒有纏絲勁。我很誠懇的回他說,所謂纏絲勁並不是動作外形一定要像擰毛巾一樣扭轉自己的手腳或身軀,搞的自己像肢體殘障一樣。纏絲勁是一股由內而外催動的內勁,只要照我教的,把動作比出來,只要姿勢正確,功深日久,纏絲勁自然會出來。可是阿伯似乎還是不能理解,我常見他在我教他的動作裡加油添醋增加一些自以為的螺旋纏繞動作,每次都得費盡心力為他改正,還得苦口婆心地正告他別再畫蛇添足啦!後來我常想他會有此觀念也是合於情理,初學者每每眩於“纏絲勁”這三個字,以為纏絲也者,就是身體扭來扭去,如此才有纏絲勁,不扭還怕沒有纏絲勁咧。殊不知初學者只見纏絲勁之表相,未曾明瞭纏絲勁之底蘊。當初是覺得麻煩,說那麼多幹嘛?現在若讓我再度遇著老伯,我一定會把我這些年對纏絲勁的體會向他報告的。
在我學拳的第一年,我以為手內翻外翻就是纏絲勁了,那時老架剛學完,還自以為纏絲勁不過就是如此,現在回想,那時真是幼稚;後來到了第二年,我發現我錯了,原來纏絲勁不是在手上而是在腰間,藉由腰的扭轉帶動,將力量傳遞到手上,這就是纏絲勁了;後來到了第三年,我發現我又錯了,纏絲勁不在腰間而是在腳底,藉由雙腳的擰轉,壓縮地面反饋而起的力量,這才是纏絲勁;到了第四年,我發現我又錯了,纏絲勁不在腳底,而是在腳下,並且是在腳下數尺的地底深處。這時的我覺得自己好像雙腳沒入及膝的爛泥裡,每個蓄勁動作都好像被爛泥吸住,拔都拔不起來,而每個發勁動作都得用盡力氣才能將手腳從爛泥裡拔出來。而當我把勁發出去之後,覺得這股從地下數尺之處透過我的身體纏繞擰轉而出的力量好強啊,和以前完全不一樣,這時我去看陳鑫的那本《陳氏太極拳圖說》書裡那張被一堆無形的線纏繞住的人,就覺得好立體、好有張力哦,我想這應該就是纏絲勁了吧;到了第五年,我發現我又錯了,纏絲勁不是在腳下,而是在骨縫間。練拳時,即使拳勢己停,仍覺得有股力量從骨縫間源源不絕的旋轉而出,引得肌膚擰轉不止,我想這應該就是纏絲勁了吧。。。到了多年後的現在,你問我什麼是纏絲勁?我也不敢跟你打包票說什麼才是纏絲勁?我現在能跟你說的就是手內翻外翻、身體扭來扭去,並不是纏絲勁啊~
人身纏絲正面圖 |
中華民國98年5月3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