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31日 星期五

偏見的歷史與歷史的偏見

記得五六年前有一次逛書局,看到一本書(書名忘記了),內容是介紹古今中外偉大的智謀人物。我稍稍瀏覽了一下內容,覺得作者寫得蠻實在的,因為差不多每個國家(民族)都有人上榜;尤其是中國部份,不只三代秦漢唐宋元明清,連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有,顯見作者很用心的從事搜集與考證,而且立場公正不偏頗。

在好奇心驅使下,我將這本書翻了一遍,仔細的閱讀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章節部份。首先是中華民國的部份,第一個當然是國父孫中山先生,評論得還算滿傳統的,跟其他著作寫得差不多(都說他有多偉大多了不起)。只是裡中有一句話我實在是看不懂,它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云云,搞不懂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從來沒聽過有人這樣評價孫中山的。看到這裡我覺得有點怪怪的,但卻說不出來那裡怪。

不管它,繼續往下看…蔣介石、李宗仁、陳誠、白崇禧、張學良、蔣經國…咦,奇怪?…毛澤東、朱德、林彪、劉伯承、周恩來、鄧小平…咦,太奇怪了?為什麼作者寫到中華民國的智謀人物只要是名將的評論總不外是“兇狠殘暴”,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將卻是“英明神武”;而中華民國的謀臣就是“奸險狡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謀臣卻是“足智多謀”,這是什麼道理?

我不禁深深的感到疑惑,再倆倆對照這兩個朝代之間同類型的人物(如蔣介石v.s.毛澤東)之後,突然之間,我靈光一閃,迅速往前翻到孫中山的章節,找到“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這幾行字,再將前後文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這時我終於瞭解這句話的意思了(嗯,所有的謎題全部都解開了…)。

原來作者是戴著有色眼鏡看這兩個朝代的人物。作者認為孫中山之所以偉大(不是我們認為的那種偉大),是因為他聯俄容共給了中共生存發展的空間,所以作者才會高度的評價他;而稱他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也不是讚揚他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而是暗指中共才是真正繼承孫中山先生革命理想的法統政權(中共繼承了孫中山的遺志;而孫中山先行的是共產主義而不是三民主義)。

起先我認為作者立場公正客觀,現在證明了是我的思想單純,容易被騙。作者之所以並列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個朝代說明作者比那些政治立場明顯偏頗的歷史學者更聰明、更奸詐。

那些歷史學者總是刻意抹殺這個或是另外一個政權,就好像從來沒有這樣一個政權一樣,這樣反而讀者們會很容易的就看出來他們的政治取向,這樣的著作自然也就無法引起讀者們的興趣。而作者聰明之處在於故意並列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個朝代,好向讀者們證明自己是公正客觀的,這樣就很容易的降低了讀者們的戒心、提高讀者們的認同,然後再刻意貶低中華民國拉抬中華人民共和國,誤導(欺騙)讀者們以為作者刻劃的人物評價是真實的而不是從特定的政治立場上描寫的。

思及至此,我忍不住狠狠的罵了作者幾句,然後重重的合上書本,心情沉重的步出書局。我無意從政治的角度上去衡量這部作品的優劣,但是我認為作為一個有歷史良知的學者應該自身於歷史之外,我的意思不是說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應該各打五十大板,而是說吾人面對歷史時應該有辦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蔣介石當然有過錯但我們也不要忘記了他的功績;毛澤東也並非神聖無瑕他也有許多失政的地方,吾人在評定歷史人物的時候應摒除心中的偏見與政治立場更不可以情緒性的語言煽動讀者。

讀者需知一個先入為主的偏見在未詳細瞭解歷史人物的性情以及他的性格導致後來他的人生路程命運的發展之前已經將之貼上了標籤。例如一般人對宋家三姊妹的歷史評價是:“宋美齡愛權”、“宋慶齡愛國”、“宋藹齡愛錢”。詫聽之下可能不知情的人會以為這是一個簡短且概括性的評價,但只要仔細的分析其內容就可瞭解這其中隱含了惡毒的偏見與蓄意的中傷。宋美齡愛權因為她嫁給蔣介石!(這樣就叫愛權?);宋慶齡愛國因為她嫁給孫中山後立場左傾掩護中共!(這樣就叫愛國?);宋藹齡愛錢因為她嫁給孔祥熙!(這樣就叫愛錢?)可惜的是一般讀者不查亦不仔細的推敲其隱藏在字面底下的含意,徒然被這類別有居心的人利用而不自知。

經過這個事件之後,我開始專注於研究某些隱藏在字面下的歷史議題,也再也不相信某些具煽動性的文章。我開始意識到並不是每個學者都能客觀的處理每個他們所接觸的議題,某些學者限於意識型態、政治立場往往會做出違心之論,違背自己的專業判斷,故意隱藏不利於己的證據,適時的誇大強調有利於己的部分或為政治服務。

中國人習慣用唯心觀點看歷史人物或事件,往往忽視隱身於表面背後那複雜的真象。眾所周知的封神演義故事即是如此。大家只知道商朝的滅亡是因為紂王昏庸殘暴,朝廷奸臣當道兼之有個狐狸精妲己作威作福而周武王英明神武勤政愛民,姜子牙足智多謀,勇敢善戰。商朝暴虐無道,民不聊生因而周朝順天應人,乘時而起,弔民伐罪,解天下於倒懸…如此解釋則犯了過度簡化的大錯而沒有將當時整個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情況作一個通盤瞭解…


中華民國90年8月3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